
“最重要的是我們對社會,對客戶,、對員工,、對關心和幫助我們的很多人,都始終保持著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一個良好的界面,。這種包含著良知,、良心、善心,、善根的真摯情感,,作為最基本最樸素的道理和人文精神在公司內部得到普遍認同,并在管理層面轉化成公司的理想,、理念,、價值取向、制度,,這是我集團持續(xù)發(fā)展的眾多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原因。
——這是寶松集團董事長陶華強在他所著的《傳播態(tài)度》中對于“企業(yè)態(tài)度”的闡釋,,在他近二十年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中,,貫穿在管理與做人中的最重要內涵,正是這樣一種態(tài)度,。
他從2000多元的小生意艱難起步,,硬是一榔頭一榔頭地敲出了一片天地;
他經營著自己的企業(yè),,卻有一整套類似國企的隊伍建設方法,;
他的辦公室很簡樸,卻樂于做公益事業(yè),,其中10年贈送敬老院的饅頭點心就達20萬只,;
……
他叫陶華強,是上海寶松重型機械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共產黨員,,擔任著寶松集團公司的黨總支書記,還是上海市黨代表,、市勞動模范,、寶山區(qū)人大代表。他很認同溫家寶總理所說的那句話:企業(yè)家身上應該流淌著道德的血液,。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企業(yè)的“企”字上面是個“人”字,,缺了“人”字,,企業(yè)也就“止”了。
與企字密切相關的“人”,,首先是客戶,。回顧10多年來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陶華強感觸良多:做事先做人,,樹立了做人的品牌,,客戶才會放心地和你進行長期合作。就是這樣的理念,,讓他克服了大大小小的困難,,白手起家。
陶華強原是寶鋼煉鐵廠團委書記,,1995年他主動“下崗”,,帶頭走向市場,帶領7名下崗,、待業(yè)人員開創(chuàng)自己的企業(yè),,最初的資金只有5萬元。
白手起家,,自然舉步為艱:一連9個月,,公司都沒接到任何業(yè)務,窘迫得連工資都發(fā)不出,。 第一筆生意,,是被許多單位視為“雞肋”、總額僅有2000多元的業(yè)務——安裝寶鋼的空調架電線和疏通下水道,。盡管利潤很少,,但陶華強還是帶領員工們精心施工,粗活細做,。小“雞肋”啃出了大“甜頭”——他們的工作態(tài)度打動了客戶,,寶鋼的“鋼鐵”大門敞開了。
但是,,寶鋼有眾多的協(xié)作單位,,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wěn)腳跟談何容易。奠定寶松地位的,,是一個叫做“燒結礦表面噴灑氯化鈣溶液”的項目,。這項由荷蘭首創(chuàng),武漢鋼鐵公司試驗成功的新工藝,,如果能移植寶鋼,,可解決低品礦在冶煉中容易產生結塊悶爐的現(xiàn)象。陶華強知道這個項目對寶鋼意義重大,,接到項目后,,他立刻向朋友借了5000元錢,連夜把助手和工程師送上了去武漢的火車,,并下了死命令:不取到“真經”別回來,。之后,陶華強帶領員工每天從早上7點干到晚上12點,身患高血壓的陶華強,,終于有一天昏倒在現(xiàn)場,。經過40多天的努力,這個項目終于成功,,寶松獲得了認可,。合作中,陶華強還主動接收寶鋼終止合同工作者,,使寶松成為寶鋼人力資源蓄水池,,為寶鋼的發(fā)展“助推”,雙方合作的紐帶更緊密了,。
如今,,寶松服務的客戶,早已不止寶鋼一家,,陶華強依然教育員工,,人品是口碑,是打開市場和樹立形象的關鍵,,要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換位思考,,用素質交朋友。
把員工當成寶貝
支撐企業(yè)的另一群“人”,,是員工,。寶松的員工來自四面八方,為了回報社會,,陶華強還拿出許多崗位安置下崗人員,。陶華強在自己的企業(yè)里建立了一整套類似國有企業(yè)的隊伍建設體系,把這樣一個“混成旅”打造成一支“精銳部隊”,。
對員工而言,,最大的利益在發(fā)展。陶華強用人不設“門檻”,,為每一位員工搭建成長的平臺,。
1999年,寶松集團旗下酒店來了一名18歲的青年,,他是寶山區(qū)長興鄉(xiāng)人,,只是一個普通的冷菜工。經過學習和鍛煉,,他成為一名熟練的車床操作技術工,。2004年11月,來自江蘇泗陽縣的小伙孫瑞加入寶松,,沒有任何技術,,只能在車間做一名普通工人。但積極上進的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不斷鉆研金(屬)加工技術,,寶松集團給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和幫助,,自學成才的他如愿調到鹽城子公司設計部門。這樣的例子在寶松還有很多,,員工們干勁足,,相信只要努力,在寶松都有發(fā)展的機會,。
職業(yè)發(fā)展需要提升內在素質,,寶松集團經常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教育,從社會教育到內部的實際工作知識經驗培訓,,十幾年來從沒間斷:采用知識講座,、案例剖析和現(xiàn)場示范操作等形式,對青年技術人員和八個工種的技術工人進行技能培訓,;組織觀看國內著名的管理學家,、營銷策劃專家的錄像講座,給全體管理人員充電,;邀請身患絕癥依然戰(zhàn)斗在病床第一線的“人民好醫(yī)生”周禮榮,、《新老娘舅》節(jié)目明星調解員柏萬青等,為全體員工作“人生與追求”的現(xiàn)場報告,,在員工中倡導只有無私奉獻才有精彩人生的思想理念……
寶松還注重營造“家”的氛圍和積極向上的企業(yè)文化,。制度一項接一項:成立黨支部,建立黨員責任區(qū),;在全區(qū)率先建立工會,,工會組長每月還享有職務津貼;建立職代會制度,、平等協(xié)商和集體合同制度,。關懷一個接一個:成立“松濤合唱隊”,每周三開展活動,;為在崗職工每天提供一袋新鮮牛奶,,讓當班職工每天吃上營養(yǎng)豐富的自助餐;為身患重病的職工送去慰問品和慰問金……
為何要花這么多時間和金錢在員工身上,?每每被問及這個問題,,陶華強都會用自己歸納的8個字來回答:員工如寶,企業(yè)如松,。在他心里,,員工是自己身邊最容易幫助、也最應該幫助的人,。他還相信,,只有把員工當成寶貝,,員工才會把企業(yè)當成自己的家,員工的用心和投入,,會在產品和服務中體現(xiàn)出來,。
真心換真意。在寶松,,有重金“挖”不走的員工,,有跳槽沒多久又主動回頭的員工。在不少企業(yè)遭遇用工荒的時候,,寶松卻依靠員工平穩(wěn)地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為不相識的老人盡孝
在企業(yè)逐步壯大的同時,陶華強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廣大的“人”——社會上許許多多需要關心和幫助的人,。
1999年,,陶華強在一份宣傳資料上看到寶山敬老院院長陳秀娟尊老愛老的事跡,深受感動,,當即和陳秀娟院長聯(lián)系,,雙方建立了“敬老愛老服務協(xié)議”。2000年元旦,,陶華強喜結良緣,,他在結婚當天就帶著新娘一起來到寶山敬老院,給老人們送上喜糖和水果,。日后,,他逢年過節(jié)便帶著員工前往敬老院,開展各類服務活動,,年貨,、禮品也源源不斷送到老人手中。
2001年,,陶華強偶然聽到老人們抱怨敬老院早餐品種比較單一,,希望調調口味。陶華強決定,,由公司食堂加做饅頭,、南瓜餅、條頭糕等花色點心,,每周一,、四為老人送去。10年來,,陶華強和同事們的這一善舉從未間斷,,迄今送出的包子饅頭已達20萬只。
受到陶華強關愛的,,遠不止寶山敬老院的老人,。2006年,,陶華強從電視節(jié)目中了解到北郊中學語文教師畢正波在50歲開始罹患小腦萎縮癥后,依然對生活充滿期望,,創(chuàng)作出許多詩作的感人事跡,,立即上門探望,并贊助畢老師出版文集,。2008年,寶松集團在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洋馬鎮(zhèn)創(chuàng)建了子公司,,陶華強在擴大事業(yè)“版圖”的同時,,也不忘播撒愛心:與洋馬鎮(zhèn)黨委簽約,設立首期20萬元的老黨員關愛基金,;先后捐獻10萬元,,全面修繕洋馬鎮(zhèn)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多年來,,他還出資為西部山區(qū)培訓青年干部,、在寶山中學等設獎學金、為羅涇文化館“一元書場”添置空調……
在陶華強看來,,回報社會是一名黨員的份內之事,,也是企業(yè)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在提高物質財富的同時,,精神上也要更加富有”,。他要用自己的行為,傳播愛心,,更傳播一種生活態(tài)度,。
2011年陶華強著作出版了《傳播態(tài)度》一書,本書從“傳播態(tài)度”角度,,介紹了他的心路歷程和獨特經歷,。這是中國第一次講述企業(yè)態(tài)度運營的理論探討書;這是中國第一次企業(yè)和傳媒任職的文化價值讀本,。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之父歷無畏親自作序,中國民營企業(yè)國際合作發(fā)展促進會執(zhí)行主席張維新,,著名財經主持人,、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袁岳,東方衛(wèi)視首席新聞評論員駱新,,中國十大杰出旅游策劃人賈云峰聯(lián)袂推薦,。陶華強在書中獨家提出“企業(yè)態(tài)度”理論:“最重要的是我們對社會,對客戶,、對員工,、對關心和幫助我們的很多人,,都始終保持著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一個良好的界面,。這種包含著良知,、良心、善心,、善根的真摯情感,,作為最基本最樸素的道理和人文精神在公司內部得到普遍認同,并在管理層面轉化成公司的理想,、理念,、價值取向、制度,,這是我集團15年持續(xù)發(fā)展的眾多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原因?!?/p>
“堅忍不拔,、自強不息;逆境中成長,、風雨中挺拔,、伸展中包容、奉獻中升華,?!边@是從風雨中走來的寶松人對“寶松精神”的詮釋和感悟,也是企業(yè)員工和社會對陶華強人格魅力最貼切的解讀和褒揚,。